第一篇:大学生优秀读书笔记
读《亚伯拉罕林肯》有感
亚伯拉罕林肯,美国第16任总统,是我最敬佩的人之一。
最近我把以前读过的一本自传体书《亚伯拉罕林肯》又重温了一遍。还记得上次看这本书是在上初中的时候,那时候对这个人任然是一股懵懵懂懂的状态,但这一次重温,对这个人的感觉却变得如此“鲜活”,读懂了更多东西,也学会了更多东西。
坚强不屈的精神能扫除一切前进的障碍。
林肯是一位匠师的儿子,出身贫微,也没受到过很好的教育。但是,小林肯就是凭着坚强不屈的精神,自学成才,先后自学了土地测量、法律等,这也是为他前往国务院的道路清除了一些障碍。林肯一身坎坷,经历了许多次落选的打击,加之生母的去世,挚爱的别离,林肯也有几近崩溃的时候。但是,正是凭借坚强不屈、绝不向命运低头的精神,他挺过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期,进驻国务院,最后登上总统的位置。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而实现它所需要的正是执着的精神。
林肯刚成年时,因为身材高大,当了一名水手。林肯再一次经过奴隶拍卖市场时,看到一排排黑人奴隶带着脚镣手铐站在那里,他们都被一根根粗壮的绳子串在一起。奴隶主们一个跟着一个走了过来。像买骡子买马一样仔细打量他们,有时还走上前摸摸他们的胳膊,拍拍他们的大腿,看他们是不是长得结实,肌肉发达,将来干活有没有力气。奴隶主们用皮鞭毒打黑奴,还用烧红的铁条烙他们。这时,几位北方来的水手走了过来,林肯就在其中,他愤怒的说:“太可耻了!等一天我有了机会,一定要把这奴隶制彻底打垮。”就是此刻,林肯找到了自己最大的梦想,并用这一份执着击败了各种困难,成功的废除了奴隶制度。
幽默、雄辩助其成功。
林肯在没有进驻白宫时,就以其幽默性格和雄辩才能家喻户晓。林肯的幽默感大多体现在其话语上,而雄辩才能多在他当律师期间展现。在一次演讲上,林肯的前一名讲师滔滔不绝,长篇大论,而林肯上了演讲台,看到疲惫的观众后长时间一言不发,只是脱下大衣,喝口咖啡,然后穿上大衣;又脱下大衣,喝口咖啡,然后再穿上大衣,循环住了好几遍。台下的观众看得目瞪口呆,最后无不捧腹大笑。原来林肯故意用其幽默的举止征服了大家的眼球,使演讲得以持续下去。而在一次官司战中,林肯居然用天文知识结合自己的口才为被告洗刷了冤屈,而这名被告是他的儿子。
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
林肯总统的“大肚量”也是为人称道的,这个最大的体现在林肯对待妻子的态度上。林肯的妻子(就是他的第二任妻子,玛丽托德),是一名富家小姐,从小娇生惯养养成了她蛮横无理的性格,也因为她泼辣的举止使她被冠以”白宫泼妇“的诨名。最严重的一次,她居然当着政要的面将咖啡泼到林肯的脸上,但林肯任然没有因此而责怪妻子。正是因为林肯这种”肚量“,使他得到了许多官员的肯定与支持。
在这个互联网盛行的时代,估计没太多人还愿意“手捧圣贤书“的过活,但网络毕竟弊端大,没有书本来的”纯洁“,现在能够重新温故到这本自传书,却实使我获益良多啊!
第二篇:从优秀到卓越读书笔记
《从优秀到卓越》读书笔记
长寿中学熊巧
学习《从优秀到卓越》这部案例研究的典范著作的第一至第五章第一遍的时候,感觉对读到的部分管理理念有了一些初浅的认识,于是稍稍总结了一下。
一、关于“帕卡德定律” (来自第三章《先人后事》) “帕卡德定律”说:没有那家公司能在收入增长持续超出能找到足够合适的人员来实现这种增长所需的能力的情况下,仍然能成为卓越公司。书中解释到:任何卓越公司的最终飞跃,靠的不是市场,不是技术,不是竞争,也不是产品,而是招聘并留住好的员工,是永远寻找最优秀的人。人力不是最重要的财富,合适的雇员才是。 那么,怎样才能成为“合适的雇员”呢?企业又应该如何找到这关乎超越的“合适的雇员”呢?我联想到粗略读过的《彼得原理》(管理学家劳伦斯.丁.彼得的作品)。彼得根据千百个有关组织中不能胜任的失败实例的分析而归纳出:“在一个等级制度中,每个职工趋向于上升到他所不能胜任的地位。”于是,员工成为“不合适的雇员”了。在“彼得原理”的作用下,员工总是趋向于成为“不合适的雇员”。那么让我们跳出这个原理的框框,思考一下如何尽量不让“合适的雇员”变为“不合适的雇员”的解决办法。企业中的每一个人都会在职位上力求表现,但是是原地踏步一再留恋过去的成绩,还是有勇气开辟新的天地?如果是开辟新天地,又如何保证不成为不合适的人呢?从员工和组织两个角度来研究,要避开彼得原理的陷阱,从我工作的经验和观察来看,员工必须非常善于学习,随时随地保持强烈的学习欲望,对新事物的好奇心永不止息且勇于尝试。员工不急于挤入高处不胜寒的阶层,而深刻领悟巧胜于早的哲理。组织的领导和决策者要领悟,理想境界永远无法达到,明白管理要寻求满意解而不是最优解,运用建立学习型组织的策略以及不断进行工作轮换,员工提升和下沉的措施兼而有之、交叉使用,才能使组织中的成员素质不断革新。回到《从优秀到卓越》,第三章结尾处总结到:“衡量某人是否‘合适人选’,主要看内在性格特征和天赋能力,而不是专门知识、背景或实际技能。”这似乎是组织选拔“合适的人”的关键所在。 二、关于“斯托克代尔悖论”(来自第四章《直面残酷的现实(但决不失去信念)》) “斯托克代尔悖论”说:“坚持你一定会成功的信念,同时,要面对现实中最残 1
忍的事实,不论有多大困难,不论他们是什么。”这个源于越战时期被俘投入集中营达8年之久的美国海军上将吉姆.斯托克代尔事迹的原理,阐述了走向成功的一个关键的心理秘诀。他告诫我们,将人们区分开的不是困难的有无,而是对待生活中无法避免的困难的态度。这使我依稀回忆起以前学过的课文――毛泽东先生《矛盾论》中关于“对立统一的法则”的论述。“坚定成功信念”与“直面残酷的现实”是一对矛盾,困难容易使人产生惰性,畏惧退缩。而成功的信念则会支撑思想循着心灵的地图摸索前行。信念使我们在遭遇挫折时不是变得软弱,而是变得更加强大。正如毛泽东先生论述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时提出的“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一样,“坚定成功信念”即是“战略上藐视敌人”,“直面残酷的现实”即是“战术上重视敌人”了。我们看到,“斯托克代尔悖论”符合《矛盾论》的“对立统一的法则”(纵观古今中外,这类理论总能找到异曲同工之处的。) 人生的信念仿佛灯塔,指引航船前行。记得读到过一位旅人谈起一段令人难以忘怀的故事:“我在某次的海外旅行时,有过一个非常的经历。一群栖息在低地的蝴蝶,为了某种不可思议的力量,远离自己的家乡,勇猛地飞向高山,在喜马拉雅山那一片冰天雪地中,蝶群陆续地跌落,白皑皑的雪被它们黄色的翅膀所覆盖着。但每个斗士都毅然决然地朝向那高耸的山岭,勇敢地拍动他们的小翅膀??”至今仍历历在目,每每遭受挫折,就忆这段故事来,于是又有了前行的动力。 “斯托克代尔悖论”由军事上运用到企业管理研 ……此处隐藏3410个字……很多时候是依靠强人权威来规范行为,但又没有建立起文化。另外,如果建立规范没有遵
从三环理论,也会失败。
疯狂坚持刺猬理念:企业多半死在机会太多而非太少,千万不能染指与刺猬理念相悖的机会,这是对外;对内也应坚持自己的理念。这样才能成为卓越公司。事实上,研究证明对刺猬理念的坚持程度与成就成正比。
(我:规范与自由需要协调,规范方面包括应该做什么与不应该做什么以及怎么做,这需要制度,但人做事是下意识的,因此需要建立于此对应的文化。另外,关于疯狂坚持刺猬理念,这刺猬理念一经确定就是不变的?恐怕是变化的,因为能力和环境是发展变化的,因此要不断更新企业的刺猬理念)
技术加速器
技术与刺猬理念:公司的人决定刺猬理念,它是公司行为的准则,是公司的中心。技术应该被应用到加速它的实现上,即刺猬理念驱动技术应用。技术只是工具。但要注意,只有在明确了刺猬理念时才能知道自己要用哪些技术,事实上那些实现跨越的企业都在转变后期才开始使用先进技术。并且对于那些刺猬理念明确的公司,他们会主动去创造技术,去引领时代而非简单适应,至少是率先利用。当一项技术被别人创造摆在眼前时,拥有刺猬理念的公司会从爬行到行走再到奔跑(我:自己的理解是,他们会根据刺猬理念认真审视技术的意义,小幅实验应用并探索应用模式,当模式稳定后,就会带去高增长)。同时要注意,如果技术不先进是肯定不能成为卓越公司的,但它永远是第二位的。
第四篇:从优秀到卓越读书笔记
从优秀到卓越读书笔记
从优秀到卓越是每个企业都梦想的一个过程,但往往会因为各种因素,制约着这种现象的发生。本书首先对企业卓越进行了定义,并调研了所有在美国上市比较长时间(至少35年)的上市公司,筛选出了一批符合卓越标准的上市企业,通过研究发现这些企业都具备了一些特质,而与此同时,本书的研究团队又对比分析了这些公司同时期同业务的另外一些着名企业,作为对照,惊人的现象是正是因为他们没有这些特质而最终导致他们的公司没有成为卓越,有的甚至一败涂地了。
下面我们看一下这些特质,又或是使他们飞龙在天的秘籍到底是什么?
第一要素:人。书中的叫法是第5级经理人。要想从优秀变成卓越,首先必须要找到能够带领企业发生转变的第5级经理人。那什么样的人才是第5级经理人呢?书中写的也比较清楚:谦逊、不爱抛头露面、但非常专业,他们不像很多具备相当强人格魅力的领袖,而正是这些不显山露水的经理人最终成就了一番大事业。仔细分析一下,确实有其合理性存在。不爱抛头露面的人往往有更多的时间专注自己企业内部的管理与战略的制定,不用疲于应付各种社交关系或因为某种社交关系中所谓的面子而让企业前进的方向走了岔路。这种性格的人另外的一种优势是他们往往会把企业的利益重于自我的利益,把企业长期发展的大计的重要性放于第一位,当他们离职或退休后的公司,仍能保持很长时间的持续卓越,而不是像那些傲慢、自我的明星经理人一样,把自己的重要性放于第一位,而一旦他们走下神坛,公司顷刻间即会土崩瓦解,而这些明星经理人们仍然会洋洋得意,看似是正是由于他们的离开,公司才会形成现在的这种局面。因此人的作用,确实很重要。而找到合适的人员,书中同时还提到了一个观点,他们在巨大的压力下面,严峻的形式下面,他们往往会自我激励、互相鼓励,竭尽所能为公司服务,而公司的管理人员或者领导者甚至不需要对他们进行在心里上的疏导,从而又节约了大量的时间以及管理的成本。
第二要素:思想。在公司合适的人员到位后,面对的可能是公司严峻的内外形式,卓越的思想即会引发卓越的改变。书中提到了“刺猬理论”。经总结,可以理解为在公司现有可整合的资源条件下,做出什么样的业务能够让公司在该领域保持最好。按李总理的话说,公司也必须要有壮士断腕的勇气进行改革,哪怕是一项公司做了几十年并有不错利润的业务,如果经过努力仍无法做到行业最好,那也必须舍弃,只有革了自己的命,最终凤凰才能涅盘,飞龙才能上天。
第三要素:行为。有了人,有了想法,必须具备超强的执行力予以付诸实践。而在执行的过程中,公司必须形成某种训练有素的文化或者是体制,在这个体制机制的范畴下,公司所有的层级部门都会形成良性的互动,并朝着公司的目标方向迈进,从而又避免了公司内部小团体的利益争斗、员工的消极怠工等不良现象,这不光是一种培养执行力的方式,亦或是一种公司精神,也可以说是一种化学反应。
最后所有上述的要素一定要经过不断反复迭代推进的,要素间互相关联、互相促进发展,不断的积蓄能量,最后形成一种合力,让公司腾飞。这就是所谓的飞轮效应。
本书的意义是为我们指明了卓越公司的密码,所有的案例证据确凿,逻辑清晰,并采用了对照的方式明确的阐述了观点,给与做企业的同仁们极大的参考意义和方法论的指引,有或许在未来人生的每个时间段进行翻阅都会有很多不一样的感触吧。
第五篇:芦花优秀读书笔记
诸葛亮
—— 读《三国演义》有感
诸葛亮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神
奇人物,不论是古典小说,还是注音版的儿童通俗小说,罗贯中笔下的诸葛亮是《三国演义》的主要人物。他之所以流传之广,人人称颂就我认为,有以下三点:
其一,诸葛亮自始至终非常忠心,用鞠躬尽瘁,死而后己”来称赞他,有过之而无不及,诸葛亮生在隆中,后经徐庶推荐,刘备三顾茅庐,效忠于汉室。从“火烧新野”到六出祁山,无一不是诸葛亮出谋划策。如果说,在蜀汉的鼎盛时期,诸葛亮是为了求图荣华富贵的话,那么在大意失荆州和火烧联营以及白帝城刘备驾崩之后足以见其忠心了。那时诸葛亮完全可以废除阿斗,夺其皇位。但是因为刘备的嘱托,以及诸葛亮的忠心,才辅佐阿斗,成就霸业。为了汉室的大业,为了天下的百姓,诸葛亮付出了毕生的精力,只五十三岁就死于军帐之中,真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其二,诸葛亮乃是自三国之今,是千年一遇的奇才,凡是能讲几句三国故事的人,都佩服得五体投地。他知天象,通地理,识人心,他未出茅庐就能预见三分天下的格局,未出军帐凡事都能有所预见。他虽无张飞之勇猛,无关羽之刀法,可凭他治国之能,用兵之神的谋略,足以智高一筹。如“七擒 孟获”,诸葛亮不是一味的屠杀生灵,而是巧用智谋,攻心为上,又如“空城计”.以弹琴饮酒的姿态,“赶”走了百万雄师,“三气周瑜”,诸葛亮交给赵云三个锦囊,是周瑜接连失手,赔了夫人又折兵,最终周瑜气死在军帐中。诸葛亮神机妙算,每一件事都在他的预料之中,可谓不是神仙,胜似神仙,令我们不得不佩服他。
其三,智者千虑,必有一失;马谡失街亭是诸葛亮自认用人不当,是自己的失误,忘记了先帝的再三叮嘱:“马谡言过其实,不可重用。”这就足以证明,“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任何人难免会出现错误。但诸葛亮的就此失误,好像有点出乎人的预料,诸葛亮如此神奇,就不知马谡的自大吗?使人
深感遗憾。
在近两千年钱的那时,诸葛亮具有如此神奇的才能与忠心,真是人间不可多得的奇才。可惜,英年早逝,未能成就大业。在诸多读者中留下了遗憾的深思。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