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

时间:2025-03-27 08:38:41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此文共9537字]

近期,读完德鲁克的《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一书。

我曾经看过不少有关创新方面的书籍,此书一览,其它的书基本上就不必再看了。经典的价值就在于此。

此书的逻辑十分清晰。德鲁克先详细介绍了创新机遇的七个来源,包括三个内部来源,四个外部来源;然后,德鲁克阐述了在新企业、服务机构及现存企业中,如何实践企业家精神,也就是如何构建良好的创新管理机制;最后,德鲁克为我们指导了实施创新的战略方法,如孤注一掷,攻其软肋等。

创新一词,遍地开花。什么人都在说,我们要创新,但是,究竟什么是创新呢?恐怕一时半会多数人无法出口。

创新无疑意味着变化,但又不等同于变化。只有这个变化,在同等资源、同等条件下,产生更多的利益,也即,同样的投入,更多的产出。唯其如此,变化才能称为创新。

对于创新,还有经常犯的错误,就是把创新单纯理解为高科技创新。在此书中,德鲁克把创新清晰地定义为七个来源,三个内部来源:意外事件、不协调的事件及程序需要;四个外部来源:产业和市场结构、人口统计数据、认知的变化及新知识(也即高科技)。可见,高科技只是创新中的一种。德鲁克的理解,创新是一个经济或社会名词,而非科技名词。内部创新比外部创新风险低、成功率高,高科技创新在所有创新中风险最高、成功率最低,主要原因在于高科技的接受时间比较长、需要形成配套产业,当然,如果成功了,高科技创新带来的心理成就感最大,企业也会占据行业的龙头地位。

关于此书,总结成几句话。

其一,拥抱变化。可从二个方面来理解。一、变化无所不在,无时不在。就近看,手机行业就如此。10年前,在手机行业兴起时,诺基亚成功抓住机遇,风光无限,全球市场份额在50%以上,而近几年,特别是在iphone出世后,诺基亚败退,江山不断被吞噬,如今已被苹果超越,不得不转向wp7平台,以图东山再起。原因也很明了,客户在得到基本的通讯功能后,更加追求手机的体验感、个性化和智能化,这就是客户在使用手机后产生的变化,而诺基亚没有及时迎接变化,迟迟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导致败退。二、主动拥抱变化。还是谈手机。最近新闻,htc老板成功登顶台湾首富,其新增的财富,很大部分在于这几年htc手机的蓬勃发展。我们知道,早在5、6年前,htc就已经推出智能手机,吸引了不少爱好者,这二年,在google发布android平台后,htc更是及时跟进,快速推出新版手机,成功占领大陆和欧洲市场。htc成功的原因,恐怕就在于主动拥抱变化,而不是静静等候,或安于现状。

其二,形成创新的机制。企业是否鼓励创新,有利有弊。试想,如果在一个企业内,特别鼓励创新,那么所有人都去搞创新去了,普通的工作没人干,企业肯定出现问题;而如果一个企业死守现状,不作创新,那么这个企业最终也会被淘汰。如何打破这个悖论?德鲁克就三种企业模式:新企业、服务机构及现有企业,分别指导如何建立良好的机制,以保持企业的创新动力。对于现在企业,注意四个领域:第一,接受创新;第二,评估创新;第三,构建组织架构和人员;第四,注意禁忌。对于新企业,注意四个要求:第一,关注市场;第二,关注财务;第三,建立团队;第四,确定创始人的角色。对于服务机构,创新的难度相对比较大,德鲁克建议注重以下几点:第一,界定使命;第二,合理表达组织目标;第三,视情形调整目标;第四,重视机遇。如果企业能按照德鲁克的建议去实施创新机制,相信成功的概率会大大增加。

其三,要有战略。创新思路的挖掘和创新机制的形成,是一种战术,但是要真正把创新搬上市场,企业必须要有战略。德鲁克在书中的第三部分,详细介绍了企业的创新战略。比如,孤注一掷,就是将所有资源导向一个方向,全力以赴,以占据行业领头羊为目标;攻其软肋,就是重视行业领导者忽视的成功或失败的机遇,在对手麻痹大意的之时大力发展,最终取而代之;生态利基,则适合小企业,目标是在行业领导者不肖一顾或不能兼顾的小众市场中有所作为,持续发展;改变价值和特征,则从价格、客户现时状况及客户价值等方面,由表及里,满足客户深层次的需求。

创新是企业生存的根本。作为一个创业者,德鲁克的这本书可谓适如其时,如一口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第二篇: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

创新是有目的性的,是一门学问。

——彼得德鲁克 在彼得德鲁克的众多著作中,《创新与企业家精神》是我印象比较深刻的一本书,彼得德鲁克先生从另一个全新的视角上给我们展示了他30多年来关于创新与企业家精神的系统思考和不断实践的心得。

这本书主要从三个主题来讨论创新与企业家精神:创新实践、企业家精神的实践以及企业家战略。每个主题都是创新与企业家精神的一个“层面”,而非一个阶段。而在这本书中,对我触动比较大的就是第一部分,那么下面我将详细的谈下我的感受。德鲁克先生在这一部分不仅告诉了我们什么是创新,并且向我们展示了企业家应该从哪里创新以及如何寻找创新机遇。

什么是创新

彼得德鲁克说创新是企业家特有的工具,创新是有目的性(请你支持www.)的,是一门学问。这显然与我们平时理解的“创新”有千差万别,他告诉我们凡是能使现有资源的财富生产潜力发生改变的事物都足以构成创新。这句话初始理解起来很难,平时我们所理解的的创新大多局限于技术的创新,比如技术革命,然而彼得德鲁克告诉我们创新不一定必须与技术有关,甚至根本就不需要是一个“实物”,也许仅仅一个创意、一个新的认知就可以成为一个创新,但是有一个前提,就是要为顾客提供新的价值和满意度,它是通过改变产品和服务,也就是改变资源的产出,并创造了一种新的价值。

也就是说创新并不局限于科技创新,它还包含了社会创新或市场创新,这也是彼得德鲁克所推崇的。彼得德鲁克一贯强调,没有科技含量的社会创新或市场创新比起科技创新,不但更容易发现机会,而且工作周期更短、效益更大;而基于新知识,尤其是高科技方面的创新,时间跨度大、风险高、成功几率小。他还强调,创新是有目的性的,可以通过某种训练加以实践,并将它完全掌握后,创新才会有效。

从哪里创新

彼得德鲁克说成功的企业家不会坐等“缪斯垂青”并赐予他们一个“好主意”;相反,他们努力实干。他告诉我们创新是需要转化为行动的,如果创新仅仅是停

留在观念上而没有转化为行动和结果,就没有任何意义和价值。那么要从哪里创新,德鲁克告诉我们创新机遇的七大来源,前四个来源存在于机构内部,后三个则发生于企业外部:(1)意料之外的事件——意料的成功、意料的失败、意料的外部事件;(2)不协调的事件——现实状况与设想或推测的状况不一致的事件;

(3)基于程序需要的创新;(4)每个人都未曾注意到的产业机构或市场结构的变化;(5)人口统计数据;(6)认知、意义及情绪上的变化;(7)新知识,包括科学和非科学的新知识。

下面我只 ……此处隐藏4694个字……果。”诺贝尔奖得主纳什的博弈论,正是一个数学家的数学头脑思考经济问题的成果。

看到作者的这个观点,我认识到,要想在某个领域有所创新,在关注该领域的同时必须密切关注其他领域,只有在不同学科的交叉领域,涉足的人少,创新的机遇才会更多。

介绍完创新的来源之后,作者又为我们深入分析了创新的原则和禁忌。下面做一个总结:

1、有目标、有系统的创新始于对机遇的分析,彻底思考创新机遇的来源是分析的起点。

2、创新既是概念性的又是感性的,因此创新者必需走出办公室去观察,去询问,去聆听。

3、一项创新必需简单明了,目标明确。

4、有效的创新都是从小事做起的,并非一开始就规模庞大,而且他们往往围绕着某一特定事物展开。

5、一项成功的创新的目的在于取得市场的领导地位,而不一定旨在最终发展成“大企业”。

6、不要过于聪明,创新必需由普通人操作,因为普通人是唯一数量充沛且取之不尽的供应来源。

7、不要一次从事多种创新,不要分散自己的努力。偏离核心的创新往往会变得非常松散,其将一直停留着创意阶段而无法转变成真正意义上的创新。

8、不要尝试为未来创新,要为现在创新。要等到所有基本要素都具备了才开始创新。

9、创新就是工作,需要知识,需要足智多谋。创新固然需要天赋、才智和个人爱好,但当这一切都准备就绪的时候,创新就转变成辛苦的、集中的、有目

标的工作,而且还需要勤奋、毅力和奉献。

10、创新者必须依靠自身的长处,要在适合自己的领域创新,以收扬长避短事半功倍之效。

上面简要介绍了作者的几点精辟见解,下面集中谈一谈我自己的个人感想。 其一,拥抱变化。

变化无所不在,无时不在。对于创新者,必须将变化看做是机遇而非威胁。正如作者在书中所提到的,认为一杯水是半满的和认为一杯水是半空的从数学上看没有任何差别,但对于创新者而言,就是一项重要的认知差异。创新者对变化的认知尤其如此。要想抓住机遇,首先就要抓住变化,主动拥抱变化。而不是畏首畏尾或者守株待兔,必须勇于改革现状,进行必要的“创造性破坏”。

其二、高科技领域是个高风险的创业领域

高科技产业可谓是一种比大小的游戏,中间分子是没有价值的。这种现象,使得高科技创新天生就有很高的风险。其次,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高科技产业会没有利润。造成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公司需要在研究技术和开发技术服务上投入越来越多的资金才能参与竞争。为处于不败之地,高科技公司必须越跑越快,在淘汰期,能坚持下去的,也只有少数财力雄厚的企业,因此高科技企业比其他企业更需要财务上的远见。

其三、企业需要不断创新,个人更要终身学习。

在整篇书中,作者多次强调,对于一个企业,只有不断的创新,才能保持企业的生命力。不创新的企业注定会老化,会衰退。一旦一个企业开始沉迷过去的成就,就很难使它再回头,而现有企业的成功是创新和企业家精神的障碍。对于企业如此,对于个人亦是如此。这个道理,就是《谁偷走了我的奶酪》一书传递的最核心的思想:在瞬息万变的社会中,一切都在变化之中,只有不断的根据社会的变化,及时的改变自己,才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否则,将会成为社会的弃儿。

第五篇:《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

彼得。德鲁克对世人有卓越贡献及深远的影响,被尊为“大师中的大师”。德鲁克以他建立在广泛实践基础上的30余部著作,奠定了其现代管理学开拓者的地位,被誉为“现代管理学之父”。我怀着崇敬的心态瞻仰大师的遗作真的受益匪浅。其1985年出版的《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被誉为《管理的实践》推出后德鲁克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全书强调了目前的经济已由“管理的经济”转变为“创新的经济”。

通篇阅读《创新与企业家精神》真的是囫囵吞枣,我也只能管中窥豹的阐述自己读书时的感想与思考。

首先,什么是“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这是读这本书最基础也是最根本的问题。德鲁克说,”创新要学会适应变化,从变化中寻找机会”。我觉得这句话说得很对。我们必须不惧怕任何变化,不对外部和内部的变化产生反感,企业家总是会把变化当做正常的,健康的事物,张开双臂去迎接他,并从中寻找创新的机会。这就和这本书的二,三,四章节联系起来。有目的的创新和创新机遇其中两个来源——意外事件和不协调事件——讲的不就是这个吗?仅仅懂得创新的原理和规则是不够的,必须养成这样的心态。工作和生活中经常出现不协调,不一致的现象,成功或失败,灾难或惊喜,处在一个大的经济和社会转型时期更是这样,我们是应该抱怨,力图保留原来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还是把它当做契机,观察它,理解它,利用它?更显然是我们应该选择后者,对于一个管理者来说,养成适应变化,从变化中寻找机会的心态是至关重要。

德鲁克说“新事业的创新型管理需要具备四个要件——以市场为重心;要有前瞻性的财务计划;建立一个最高管理团队;创业家必须设定自己的角色”。我认为 这四个要件是一个创业家必须重视的准则。某个新型企业的成功必然符合其中一条或多条,某个企业的破产也必定败在其中的一项或几项。例如麦当劳,它其实并没有任何新东西,但是它通过思考顾客的价值,使产品标准化规格化,开创了一个新市场和新的顾客阶层,它的成功符合其中前两点。再例如中国众多的民营企业,家族性企业,他们在壮大的过程中遇到了管理上的瓶颈,他们失败在后两点,没有建立最该管理团队,创业家没有设定好自己的角色,导致职能分工不明显,决策失误。这是创始企业的创业家们应该引以为戒的。

在美国,企业家被定义为创办自己全新小型企业的人。但是并不是全部的“新”,“小型”企业的创始人都是企业家。事实上,在所有的新创企业中,企业家企业只占了少数。这就牵扯出德鲁克的定义:标准,有目的,有组织的系统创新是企业家的本质。还需满足四大条件;大幅度提高资源产出;创造出新颖与众不同的东西;开创了新市场与新客户群;将改变视为常态”。显然,麦当劳和路边大排档相比,更能表现出 企业家精神。我更了解到,企业家精神不仅仅局限在经济性机构中,也并非所有的非商业性机构都具有企业家精神。如中国的同济医院就是非商业性机构企业家精神的代表。

“无论对于人或是机构而言,企业家精神都是一种独特的特征,但它并不是人格特征”。很多同学都误以为企业家精神就是某个企业家在管理中所展现的人格魅力。其实不是这样,决策的实质是不确定性,任何身在高位的人员如政府官员,都不可避免的要制定决策,有勇气面对决策,并通过学习都能在挑战中成为一名出色的企业家,并表现出企业家精神。所以说企业家精神是一种行动,而非

人格特征。

这就是我初次读这本书的理解,我相信以后我会反复读这本书,更加深入的理解这本书的精髓。

默认推荐更多范文: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

企业家精神与创新

企业创新与企业家精神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书笔记

企业家与企业家精神浅谈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此文共9537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