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它是小学生完成阅读教育任务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就语文学习而言,朗读是最重要的。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发展智力,获得思想熏陶。朗读有助于情感的传递。朱熹要求学生从小养成正确朗读的习惯,还要求读书必须逐字逐句透彻理解,进而深入体会,反复揣摩。教师应该使学生养成大声朗读的习惯,一篇文章,读出声音来,读出抑扬顿挫,语调神情来,比单用眼睛看所得的印象要深刻得多,对于文章的思想感情,领会得透彻得多,从中受到的感染要强得多。那么朗读教学应该怎么做?我有几点粗浅的体会,和各位同行交流一下:
一、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学生各学段的朗读要求:第一学段(1~2年级),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学段(3~4年级)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学段(5~6年级),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做到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首先要读正确。读正确就应该做到不读错字、不添字、不重复、不颠倒字词,还要做到“三到”,即心到、眼到、口到,集中注意力,防止有口无心。第二要理解句子的意思。我主要抓晨读和第一课时。对读得不顺嘴或与自己语言习惯不一样的地方就多练几遍,读到正确为止。第三,还要多读,读给别人听,并请人指正。
2、流利是在正确读的基础上才能达到的。流利地读主要是不断读,不读破句。要做到流利地读,关键在于扩大视读广度。不仅看一个词读一个词,而且能够嘴里读这个词,眼睛就看下一个词,迅速把几个词联系起来,做到停顿正确。这只能通过多朗读,多练习,才能达到。读正确、流利,要做到严字当头,就连标点符号也不要放过,逗号和句号要读出区别来,叹号和问号要读出不同来。第一节课我是逐段逐段地“过”的,必要时我作了示范,甚至于领读。尽管他们是四年级的学生了,但该领读的还要领读。
3、有感情地朗读是更高的要求,它是在正确、流利读,并对文章有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达到。因此要做到有感情地朗读,首先要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读时能有身临其境之感,在眼前出现画面就能做到感情自然地流露。其次还要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如正确处理重音、停顿,运用适当的语调、速度和节奏。这两条中第一条是主要的,做到第一条,感情就会自然流露,就容易做到有感情了。
二、诗歌教学中的朗读
1、欣赏读
这种朗读方式对于语言和意境较优美的诗歌和散文较适合。教师在朗读教学中,以声情并茂的范读创设出浓浓的教学氛围,可以先范读或采用朗诵录音带,让学生模仿,再朗读。倾听高水平的朗诵,是理解作品的又一种方式,再对照朗诵,则是提高朗读水平的好方法。唤起学生的情感,迅速调动学习的兴趣。
2、音乐渲染,营造美的氛围
教学中借助音乐调动情感,烘托、渲染诗歌的内容,创造美的氛围,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在教学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时,选择古筝曲配乐吟诵,教师随着明快的乐曲声吟诵,学生从中感受有山、有水、有彩云、有猿声、有小船的美的景象,体会作者喜悦的心情。以美的氛围,为学习这首诗作好情感铺垫。接着,老师介绍李白写这首诗的背景,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深入学习这首诗,有利于学生对诗的理解。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配乐让学生练习吟诵这首诗,更能激发起学生吟诵诗的积极性,收到很好的效果。音乐与美文相得益彰,创设美的情境,陶冶情操,打造高雅的审美享受。
3、运用多媒体提高朗读
儿童的情感具有情景性、激动性、易受感染性,适时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情境,让学生进入角色,在体验中获得美感,提高朗读效果。教学《早发白帝城》时,学生结合简笔画画面说出彩云之间的白帝城,地势高、美,"千里"之遥,"一日"之短用夸张的手法点出穿行速度之快。两岸猿的叫声不间断,轻快的小船已穿过连绵不断地群山,这时,老师接着说:"在这样的画面中,假如你是坐在小船上的诗人,你会怎样来吟诵这首诗呢?"学生的情绪被调动起来,跃跃欲试,这时老师播放诗人翘立船头,顺流而下的动画课件,再配上古筝曲的轻松明快的曲调,让学生感觉犹如身临其境,不知不觉中进入角色,带着这种感受练习朗读。凭着这种如临其境的感受,吟诵时就会去体会诗人欢快的心情。课堂上,学生低唱慢吟地诵读,在读中品味。
4、充分地读,感悟美的韵律
古诗教学中,还应采取大声朗读、独自朗读、你一句我一句读、加手势吟诵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读、吟诵中体味,更能感悟诗的韵律美。如教学片段:师:让我们一起合作读读整首诗吧,由你们分工!生:(叽叽喳喳议论)我们读后两行。师:行,那诗题我们一起读。(师生合作读)师:现在,你们在六人小组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好这首诗吧!(小组合作练读)师:来,把你们小组的学习成果展示一下。小组1:齐读……小组2:男生读两行,女生读两行,诗题齐读。
三、用多种形式训练学生朗读课文
1、创设氛围,进入情境
首先可以利用电教手段创设情景交融的氛围。这样,孩子们朗读时才能感情投入,真正感悟到语言美、意境美。如教《春笋》一文时,学生对于春笋的生长过程是很生疏的,春笋生长时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样子他们从未见过。指导朗读时,我边用多媒体放出春笋生长的过程边动情地朗读。学生在视觉、听觉的记忆中感悟到了语言之美,并读出了那种感觉。其次,可以搞一些配乐朗读,选择与课文意境相吻合的音乐,它能唤起学生的想像,在音乐特有的旋律和节奏下进入情境,自然而然地读出“味道”来。如《大海》一文,在一阵海鸥哨叫和波浪声过后,我放出了一首有关大海的钢琴曲。学生跟着悠扬起伏的琴声开始朗读。大海的宽阔、美丽、富饶都在他们动情的朗读中体现了出来。
2、创设情境,进行比赛。
我针对孩子好胜的心理,引入竞争机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不管是个人读、小组读、全班读,我都给打分,在评分的过程中逐步养成了学生认真读书的好习惯。其次,我经常利用早读课、读书课开展朗读比赛,每次评选出一名“朗读天使”,让得奖的同学尝到成功的喜悦,让失败者继续努力,争取夺魁。于永正老师训练学生朗读,是很有办法的。在教学《庐山的云雾》一课时,他先对同学们说了几句话,大意是,我自己读这课,先读了几遍,儿子说我不行,我就再读,共读了十多遍,现在读得跟播音员差不多了。你们敢与我比赛吗?为了公平,先让你们读几遍,学生兴趣盎然地开口读书;比赛了,于老师先请一个同学比较好的来读,(读得真好!)于老师一下子给“难”住了,觉得比不过她,于老师只好很诚恳地想请同学帮忙代他参赛,还要给他争面子,学生这么一激,再准备,再比赛,运用比赛,引发读书的兴趣,就像是给运动员注兴奋剂。
3、提供示范,让学生模仿
孩子们的模仿能力很强。因此,教师的范读及录音示范能让学生较快地掌握朗读的语气,并进行模仿。在朗读课文的同时,再配上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背景音乐,更能吸引住学生,给学生一种美的感受。教师在范读之前应认真“备读”,反复研究朗读的语气、语调,发挥出最佳的水平,让学生听了以后,产生强烈的想读好的欲望,达到以读促读的目的。
4、表演读
学生是积极地参与表演和模仿活动的,给他们营造一个情境,他们就会在情境中绘声绘色地进步表演,伴随着的朗读训练就会简洁高效。我在教学《争论的故事》一课时,学生对于兄弟俩争论的几句话,始终读得欠火候,于是就请两同学上台来朗读表演。两个人“争论”上了,同学们都学会读了,味道一下子就出来了。给孩子一个舞台,孩子们自己能学会许多。小学语文新教材中有许多故事性很强的课文,如《称赞》《九色鹿》等这样的文章适合于学生的表演。对于这类文章,可以让学生担当课本剧中的角色,进行绘声绘色的表演。学生通过对文中人物说话的语气和表情进行模仿,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有了理解,那么再回过头去朗读课文的时候,他们就能很好的把文中的感情表达出来。一开始,学生有可能顾此失彼,注重了演的形,又忘了说。这时,教师应让学生自由地练习,充分地交流讨论,反复地比较和揣摩,不断地提高认识、加深理解。而学生一旦达到充分理解且又经过反复练习形成了技能技巧,确信自己有能力达到熟练自如的朗读时,自然会跃跃欲试。此时激发学生创造性地朗读,如表演读、诵读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5、自由读。
就是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与感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形式,尽情诵读。可独自读,也可约伴读,还可邀老师一起读。①选择读法(感情朗读、角色朗读、边演边读等),练读准备。②尽情展示,相互挑战。根据班情或学情,可分组进行,也可全班进行,还可先组后班进行,面向全体,给每个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老师可多给学生提供读诵的条件,或加上多媒体,或配上音乐,或拿出饰物等,并积极参与到学生朗读活动中去。③延伸课外,演讲课文。
6、变换形式,常读常新
人经常吃一种饭菜,即使做得再香,也会感到腻味。同样,教师指导学生读书,如果只用一种形式,一个腔调,长此以往,学生也会感到乏味。为了让学生对读书永远保持极大的兴趣,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根据不同教材的不同要求,做到“堂堂有新招,篇篇有花样”。教学说明文,采用默读抢答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教学童话,采用轮读课文的方式讲故事;教学散文,采用师生赛读的方式比输赢;教学对话多的文章,采用分角色朗读的形式,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锻炼口才……
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是阅读的基础更是理解课文的关键,教师在教学前先要做好准备,细读课文,吃透教材,理解文本。每篇课文都有不同的朗读方法,这就要看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了。
朗读的顺序是层层递进的:正确的朗读、正确流利的朗读、有感情的朗读。
正确的朗读就是要做到:用普通话朗读,并且要做到读正音、不添字、不漏字。
正确流利的朗读要做到:声音洪亮,语速适中。
有感情的朗读要做到:在正确流利的基础上能够随着课文情感的变化而有所感悟,读出自己的感受。
如何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借助标点符号指导课文朗读
小学低年级的教材中寓言故事比较多,借助多媒体教学,创设出故事情境,让学生从中体会人物的心情和处境。例如,指导学生读《小马过河》中小马说的话:“怎么不能?我很愿意帮您做事。” 其中不能忽略了小马是自愿帮妈妈做事情,那他的心情应该是很愉快的。这是一个反问句,在读的时候应该读的重一些,而且还要读出问的语气。这里教师要提醒学生读书要注意标点符号。它们可以表达出不同的语意。
二、抓关键词指导课文朗读
对于课文中人物的对话,朗读的时候要注意不同的人物要读出不同角色的语气。例如《小壁虎借尾巴》中小壁虎和小鱼、黄牛伯伯、燕子的对话:
“小鱼姐姐您的尾巴借我行吗?” 小鱼说:“不行啊,我要用尾巴拨水呢。”
“黄牛伯伯,您的尾巴借我行吗?”老黄牛说:“不行啊,我要用尾巴赶蝇子呢。”
“燕子阿姨,您的尾巴借我行吗?”燕子说:“不行啊,我飞的时候,要用尾巴掌握方向呢。”
在这三处对话当中反复出现的句子“您的尾巴借我行吗?”朗读的时候要读出请求的语气,读出它的天真,还要表现出小壁虎是非常有礼貌的,更要读出小壁虎希望借到尾巴的迫切心情。但是在朗读时要注意:小鱼姐姐的声音要清脆些;老牛的声音应该比小鱼姐姐和燕子阿姨都要低沉些,还要慢吞吞的说才符合老黄牛的形象;燕子阿姨就要读出大人对小孩说话时那种成熟的语气。
当然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教师的范读是很重要的,还要把握好范读的时机。如果在教授朗读方法后,学生还是读得不尽人意,这时候教师就得给学生范读。这就要求教师做好课前预读。
这种从正确、到流利、到有感情的过程,是朗读层层递进的过程,是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主要以指导学生朗读为主,通过情景结合,角色分读,读想结合,能有效的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激发学生的朗读乐趣。
文档为doc格式